A hitchhiker's guide to research (个人向科研指南)
学生时期对于学习生活有些思考,趁还记得住(或者说保持着年轻人的思维方式),特别分享出来,希望能对未来学生有所助益。本文随机更新!
1. 提问和被提问
提问与被提问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,也是个人成长和科研进步的关键环节,这也是我学到的非常深刻的一课。
面对评论和问题
保持开放和感激的心态。从个人经验来看,每个人的时间和思考力都很宝贵,别人愿意对你的工作提出问题,是因为他们真的感兴趣,认为工作有启发性或者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相反,对于不感兴趣的工作,我们往往只是客套地说一句“很好”或“做得不错”。因此,面对一些尖锐的问题,要实事求是,不要应激反应,不要过度防御,更无需内耗,结合别人的意见,努力提高自己;这种心态可以解决大部分的自我困扰。
另外也要多多思考,你真的听懂别人在问什么?别忘了沟通总是有信息损失的!
学会提出有助益的问题和评论
能够提出准确且深刻的问题是一项高级技能,需要长期不断的训练。因此,从学生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提高这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。但遗憾的是,这种提问能力(或者说批判性思维)我目前也还想到好的方法进行训练,唯一的建议就是多交流、多思考、多阅读、多参加会议。正所谓:“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。”
2. 博士训练、专业性和一万小时定律
五年的博士训练,严格来说,是一万小时定律的体现,即每年工作 2000 小时 = 8 小时/天 × 250 天,让被训练者从普通人蜕变为小小专家。因此,博士训练是一种职业性训练,就像奥运选手的训练,最终是为了更好的迎接职业挑战,要对其艰苦性有所准备。很多同学选择进一步深造,只是为了延迟成为社会人,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。客观来说,读博本身就是一个工作,但好处在于更自由更灵活,你会有更平等和广泛的机会去学习和提高。
另一方面,统计/数据科学社区足够大机会足够多(感谢 senior老师们的努力),你身边的博士同学/coworker从不是你的内卷对手,而是提高你能力的伙伴,是你探索知识边界的同行者。我对很多(学术或非学术)事情的初步认知和理解都来自于小伙伴,自己再不断地修正。因此,请珍惜身边的伙伴,努力从他们的思考中获得启发,不断加强交流,提高自己的能力。另外在学术界,似乎只要有足够独特的思考,就会有好机会(I hope)。
3. 关于学术报告和交流
科研最终还是需要交流,院系举办学术报告,邀请资深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通常,我们会预留一些时间,让学生与教授交流。然而,许多年轻学子因为性格或一些原因,抓不住这个机会。实际上,这种交流对于认识学术圈、选择未来职业方向,以及培养科研品味都极为重要。为访问学者带去一些好奇心的洗礼,帮助他们保持年轻开放的心态,也是变相让他们满载而归,而不是空手离开。
大多数同学好像不太知道如何(向上)交流,其实大多数老师还是很nice的。这里有一些常见的打开话题的方式,抛砖引玉:
-(1)问一些关于学术社区的情况,想找工作今年竞争激不激烈;问潜在工作机会,是不是有opening
-(2)问一些high-level 关于方向判断的问题:例如用genotype data 真的可以得到准确因果结论吗?我们需要什么条件?
-(3)问一些科研的基本逻辑:例如 seminal work 背后的故事,或是如何想到这个motivation?
-(4)方向相关的,帮助打磨自己research:
whether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idea/work is clear?
某个方向您了解吗?which direction should I explore more?
Do you think whether the topic is interesting?
当然交流需要是发自内心的,更需要真诚,坚持真诚交流,就总会有些收获。话说回来,有效的沟通自然是职业性的一种体现,这也是我在博士博后训练中一直被教育的。